不惜一切打垮中国?真正“敌人”出现!不是美国,普京反成大赢家, 树大真的会招风,谁能想到,在中国车企以为在俄罗斯找到“第二春”时,一记最狠的“背刺”却来自这位“好兄弟”。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正经历一场“冰火两重天”,前脚刚在鞑靼斯坦共和国拿下近50%的乘用车份额,后脚就被莫斯科郊外露天仓库里积灰的35万辆库存车泼了冷水。 2022年,欧美车企因国际局势集体撤离俄罗斯,中国车企凭借“冰箱彩电大沙发”的配置和“-40℃冷启动”的硬核技术,迅速填补市场空白。 2024年,中国品牌在俄市占率飙升至60%,然而蜜月期在今年戛然而止,俄罗斯祭出“关税+认证”组合拳:进口车关税从15%飙升至38%,报废税每年上涨10%-20%,一辆150万卢布的中国车需额外支付17万卢布税费。 更狠的是,俄工贸部以“发动机缺陷”为由暂停汕德卡卡车销售,要求每款车型重新申请耗时4-6个月的ОТТС认证,莫斯科二手车市场上,中国车残值率暴跌50%。 俄罗斯的“背刺”并非偶然,一方面,本土车企接盘西方产能后,保护主义情绪高涨,另一方面,俄罗斯正用中国市场“反哺”本土工业:2023-2035年计划投资457亿美元,将乘用车国产化率从43%提升至70%。 当俄罗斯市场“降温”,中国车企正加速转向多元布局:中东市场,比亚迪Atto3推出沙漠版强化电池散热,2025年前5个月在以色列以3.96万辆碾压日韩,斩获纯电市场82.4%份额。 东南亚市场,中系新能源车市占率超50%,比亚迪、上汽、合众包揽前三,欧洲市场,尽管面临反补贴税,吉利、上汽仍以3%和2%市占率跻身销量榜前十。 国际政治里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,”俄罗斯用中国车企“养蛊”三年,等本土产业缓过气来就挥舞政策大棒,这波操作虽不厚道,却也符合地缘博弈的逻辑。 对中国车企来说,这场“背刺”未必是坏事,它撕开了“政策红利”的虚假繁荣,逼着企业从“出口组装”转向“本地化深耕”。 当巴西、土耳其车企趁机填补俄罗斯市场空白时,中国车企的全球布局已悄然升级,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多点开花”,从“价格战”到“技术战”。 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价值创造,而不是地缘赌徒的筹码,这场“背刺”或许会疼一阵子,但中国车企的全球化之路,才刚刚开始。